【编者按】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之根本在于其精神的品质与传承。在学校六十余载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大医人用智慧和力量,丰富和诠释着大医精神,积淀了丰厚的精神文化。
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建设,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挖掘吴襄、张毅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树立德馨品高的师者风范、绵延大医的文化血脉。
为了不断创新、丰富大医的精神文化,赋予大医精神新的内涵与生命活力,学校党委拟在校报及新闻网开设“师说”专栏。收集挖掘学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之外的散文、杂文、随笔等感悟人生、职业、理想的隽永文章,寄望这些饱蘸情思、闪耀理性光辉的文字,以其蕴藏的思想力量,焕发大医精神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使这些思想精髓、人生感悟如化雨春风润泽学生的心田,于无声处传达一所学校的精神取向和人文高度。同时,也为新一代大医优秀教师竖立一座“思想群雕”,以启迪和激发全校师生教书育人、勤奋学习、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我从1983年毕业留校当教师已经30年了。走在街上,时常会遇到与我打招呼的人,有些是想不起来的,也许是曾经的患者,也许是曾经的学生。一生的亦医亦师的执业生涯,我们撒向社会的也许就是这样的回报。在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里,会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那澎湃的动力来源于驱除了病痛的成就感和启迪了年轻心灵的自豪感。作为医生,繁忙的每一天,生活是那么充实和令人期待。作为教师,三尺讲台,45分钟永远是那么短暂和愉快。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来源于生命的遗传和家庭的熏陶。我出生在教师的家庭,组建的是教师家庭,长期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对教师有直观的认识。教师是高尚的,更多的却是辛苦,看得见的是站在讲台上的潇洒短暂,看不见的是无法分辨上班与下班的日日夜夜。教师的追求很单纯,那就是不误人子弟。作为教师,自己感到无上光荣,且不管社会的如何评价。
还是在小时候便对教师有着深切的感悟,这个职业融入了父爱和母爱。出于敬畏和亲切,便一直享受着由此带来的快乐与憧憬。如今,我从医从教三十年了,对职业有了更切身感受。
任何行业都有“爱岗敬业”之岗前教育,但我认为,从医从教根本不需要“爱岗”教育,因为谁都知道这是公认的好职业,如果一定要教育,那么只需“敬业”的教育就足够了。
敬业是有遗传的,我的父母从教一生,他们视工作如生命,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事业。他们对教育执着如一,即便是被举家迁至乡下之际,也坚持着让子女继续求学。
教育第一,融化在我的血液中。当学生时,“不用扬鞭自奋蹄”;当教师了,自然倍加用功,以免误人子弟。学生时喜欢老师如同父母,执教时喜欢学生如同子女。喜欢了才可能付出,掏尽自己还总嫌不够。
知识的更新一日千里,教师便也不敢日行八百里。教师自己走在慢车道,学生如何能上高速公路?有教无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因材施教也是教师之必备。故,每个年级、每节课都应认真准备,精心调理,使学生总是食到新鲜的,保质期之外的肯定无营养。
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精湛是必须的,但不一定是好的授业者。教育本身是门学问,研究教育学也是专业课教师之必修课。启迪学生使之解惑方为教育之本。
妻子与我亦师亦友,她之作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堪称我的楷模。她的课余时间大部分用于备课,广读群书,精心备课,每课必备,常备常新。其搜集的大量资料,使其授课内容极其丰富,她的课学生愿意听,没人逃课。虽然我无缘听她的课,但那在学院总是名列前茅的评教成绩,比学生妈妈还大的年龄却经常被学生以“姐姐”相称,足可以让我相信,学生是多么喜欢她。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三十年来,我们结伴备课,每每都是到深夜。不备课,心里不安,虽然那些内容早已滚瓜烂熟。读书及备课,形成我们的习惯,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安排日常活动的首选项。我们共同的目标:当教师就要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三十年来我一直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主管临床教学工作的主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研究教法,书写的教案是医院的范本。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把每一节课做到“精彩45分钟”,年年被评为 “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教师”,是为理所当然。
临床医生的工作繁忙,如何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感情。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做,这是应尽的义务。不但如此,还必须做好。附属医院的基本任务是医疗、教学和科研,没有了教学的附属医院其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教授”的称号好听,但必须名符其实,应该把争取这个称号时的一腔热情延续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作为临床教师,应坚持教学第一的思想,我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制度。2008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工作时,我在全院骨干教师中进行示范性教学查房,奠定了教学查房的基本模式,在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实际评估中,该查房模式受到专家高度肯定和赞扬。
医生应该是一个有品味的群体。作为一名好医生,应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体现良好的教养和风度,着装得体,办事认真,遵守社会公德和规章制度,把主要精力用于临床工作上,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专业以外的品行,更能体现这个群体的高尚与尊贵性。
医学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师热爱学生教好课只是一个方面,临床教师本身又是医生,面对学生,面对病人,医德又是师德的具体体现。必须将教书育人贯穿于临床教学工作始终。教书育人应落实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应该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医德教育早已不是简单的说教问题,说得好不如做得好。病人在你面前,学生在你身边,教师的言行就是在示教。在医生的眼里,看到的不仅是病,而更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爱病人,才能当好医生。“待病人如亲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临床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把主要精力投入职业中去,我得到了自己的小家和整个家族的全力支持,几十年来任何节假日、纪念日的家庭活动,都以我的工作优先,他们不会抱怨。我从没有带着任何坏心情去上班,这是妻子坚持的底线。
社会要尊师重教,教师本人要爱岗敬业。我一直以为,大学,大学教师,教给学生的绝非单纯是专业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教育也许比专业教育更重要。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超越前辈所需的时间并不很长。而教师的修养和人格对学生的影响,烙印之深、影响之大却根深蒂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当前情况下,学生对说教普遍反感,在对待具体问题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可以轻易摧毁几年的课堂教育。言传与身教,孰重孰轻已是不争事实。因此,师德修养、医德修养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的,古言有“医乃仁术”,其仁为先,我们要培养德艺双馨的学生,必须要先有德艺双馨的教师。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良师,以其品德,以其学问,似乎不难。做到益友,若无真功夫进入学生的世界,其甚不易。
当教师,应该受到学生欢迎。教师本应比学生更加渊博,不然将无尊严可谈。30年的临床教师生涯,我略有所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常问自己:除了专业知识,你还有什么可以称师?
教师应该修养自己的良好师德,发挥自己的才华,按照裘法祖院士的理念,“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把精力投入到培养人的伟大事业中去,通过满天下的桃李,展现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
一个好教师应该有高度的教养程度,良好的公德意识,渊博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技术,超凡脱俗,以人为善,儒雅博学,高雅得体,谦虚礼貌,尽职尽责,淡泊名利,钻研敬业。
作为教师,要讲好课带好教,让学生喜欢;作为医生,要看好病做好人,让病人喜欢。为达此,要了解学生,知学生所知,懂学生所懂,让学生感到敬畏,让知识征服学生;为达此,要了解病人,知病人所需,解病人所难,让病人感到佩服,让德艺征服病人。
在当学生的时候,对教师的群体及个人,就有了敬和爱的标准。而在当了教师之后,这个感受越发拓展。才华横溢、妙语连珠,自然是一位好教师的基本,然似乎又缺点什么。难道那些知识不可以在书本上读到吗?面对座无虚席的教室,学生会怎样评头品足?学生对教师期待什么,这些期待你能给予吗?教师绝非是单纯的授业者,教师的外在和内在都是一种示范。言谈举止、着装打扮昭示的是修养,这些学生会默默地印下来。喜欢你,才可能喜欢你的课,可能也就奠定了学生的专业取向,这也许就是魅力。俗话有“女为悦己者容”,教师应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包括自己的才华和人格,这来自于爱,爱学生才可能舍得投入。当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注视着你,你会感觉到那一颗颗心与你是交流的。教师与学生,辈分之分不可避免,代沟也必然存在,但无论是几零后,都是可以沟通的。教师应学会穿越,走进学生的年代,懂学生之所懂,爱学生之所爱,不被out教师才有尊严,这也许是为师之道。
一个外科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社会的信任及同行的广泛赞誉,方不失为名医。
一个临床教师,执着的教学热情和全心的投入,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及同事们的认可,方不愧为名师。
亦医亦师,皆为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医德师德皆为名医名师之根本。
职业的可塑性很大,辛勤劳作许多,或许才有一点收获。但不劳作肯定没有收获。我之劳作,得以学校、医院的认可,三十年聘书和凯发k8国际唯一的荣誉证书总能装满一个旅行箱,这也许正是朦朦胧胧热爱职业的追求?不管怎样,它是真实的收获。
我对大医有着别番感情,学校复建的首批学生,附属二院复建的首批员工,土生土长的大医人,这里哺育了我,这里也燃尽了我。
回顾从医执教一生,于国于家于自己,略感无愧的是认真工作。已届退休之年,于教于医情怀难舍,如果有来生,下辈子还当医生,当教师,当一名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师。
(作者为附属二院骨外科教授李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