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凯发k8国际唯一

 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凯发k8国际唯一
    今天是:      | 站点地图   
| 凯发k8国际唯一-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 大医新闻 | 专题聚焦 | 视频空间 | | 人物风采 | 大医校报 | 图说大医 凯发k8国际唯一-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浏览文章    本站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首页: 凯发k8国际唯一-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 大医新闻 > 2020年大医新闻一览 > 正文

【字号: 】 【】

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稿件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09-24 10:14:38   本文被阅次数:


9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作为全国单次派出规模最大、最早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不顾危险,与时间赛跑,同疫魔较量,用生命护佑生命,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徐英辉作为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总指挥在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接受采访,介绍了辽宁医疗队支援雷神山医院的总体情况。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集中组织宣传的全国重大先进典型。时代楷模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很强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时代楷模事迹厚重感人、道德情操高尚、影响广泛深远。根据时代楷模的职业身份,以中宣部和有关部门名义发布,在中央电视台设立“时代楷模”发布厅。

事迹简介: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辽宁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逆行而上,仅用4个小时就组建起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成员主要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涉及全省14个市、1013名队员。其后又增加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人员,总人数增加到1183人。

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医护人员作为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主力军,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闻令即动,数小时内集结完成,星夜驰援武汉,成为全国单次派出规模最大、最早进入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

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医疗队进驻雷神山医院后,便第一时间成立战地领导小组、战地临时党总支与党支部,严格执行党和国家防控疫情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最快速度形成最强的战斗合力,打破单位、学科和地域的壁垒,科学合理安排人员组合,形成了一支管理严明、组织架构合理、医术精湛、充满自信和活力、传播正能量的战“疫”队伍。

为提速病区建设,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后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做到完工一个病区、接手一个病区、验收一个病区、筹建一个病区、开诊一个病区,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雷神山医院首个病区(a13病区)便正式接诊。一周之内,辽宁医疗队接管的17个病区全部开始接收病人,承担了医院半数以上的诊疗量,其中,大连医疗队接管雷神山医院8个病区,总床位数365张,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救治过程中,医疗队始终坚持科学施治,精准施策,坚持中西并重、身心同治,加大科研攻关,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将“共情医学”“叙事医学”运用到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加强心理治疗,将民族精神、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打造了“雷神山文化墙”,成为雷神山温暖、亮丽的风景。

截止3月31日,辽宁医疗队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094人,在众多治愈患者中,有98岁雷神山最高龄老人以及肝移植、肾移植及孕产妇等多名患者,他们的健康出院极大地提振了医护人员的救治信心。医疗队以“建制最大、投身最早、建设最快、收治最多,死亡最少”的成绩为全国和武汉战“疫”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徐英辉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附属第一医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刘志宇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此外,附属第一医院李艳霞、刘秀梅,附属第二医院秦维、葛壮等四位医护人员还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审核:何奇

 
站内搜索
最新更新
· 安全生产教育片《生命重于泰山》
· 学校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 学校召开2022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
· 中国共产党大连医科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
· 齐心战“疫” 大医人在行动
快捷菜单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邮政编码:116044 电话:86-411-86110023
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copyright  ® 2010 大连医科大学 

网站地图